第四版:4总第324期 >2024-12-27编印

南昌三记
刊发日期:2024-12-27 阅读次数: 作者:柴树果  语音阅读:

八一起义纪念馆

飘我军旗,红自南昌。

深灰色的外墙,条形的护栏,雕塑般的四层楼宇。早年这里曾是旅客下榻的江西大旅社,因1927年8月1日晨曦,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而辉煌。

这里,是中国军史第一馆,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南昌的丰碑。

八一南昌起义,在无数国人心里扎下了根。初遇南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年我去赣州采访修筑京九铁路的家乡工程队,返回时,因在南昌换乘火车停留一个下午,借机坐公交去了趟八一广场。2024年国庆前夕,我来南昌参加文学采风笔会,与作家诗人相聚在红色英雄城。想来,这注定是一次心灵的朝圣,精神的洗礼。

纪念馆大门东侧,一组人物雕像赫然醒目,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五位八一起义领导人比肩而立,豪气犹存。我放慢脚步走近,想象当年漆黑的午夜,在马灯的映照下,共产党人缜密运筹,发起绝地反击——南昌起义,由此与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并称三大起义。几支起义队伍浴血奋战,辗转会师井冈山,才有了后来的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九十七年过去了,雕塑有如羽化,依然淡定、从容,就像朝暾初上的山峦,铸就了一种独有的气度和品格。

纪念馆序厅,那一组全景大型雕塑,保留着原有“第一枪”“军旗”等核心要素。馆内运用多通道环幕投影,多媒体场景,虚拟还原和全视野引擎技术,呈现立体表现力、感染力、冲击力。陈列陈展的各类图片、图展、文物展品上千余幅件——周恩来佩戴过的手表,贺龙使用过的瓷器,南昌起义用过的汉阳造步枪、八二迫击炮、重机关枪、大刀、手雷等举目可见,仿佛在低鸣回响,断断续续讲述着当年那浴血的战斗。

一块悬挂的方形镜框,吸引了我全部目光。里边镶嵌一张收条和一封回信,铭记这样一个故事:1927年8月3日,南昌起义第三天,起义将士收到江西民众捐来的一万银元。要知道,这一万银元,可是老百姓一元一元捐出来的,对当时困境中的起义军可谓雪中送炭。收条注明:“收到贵会慰劳革命将士捐款一万银元整。”回信写道:“收到贵会转来之慰劳捐款,分别送交十一军、二十军政治(部)主任领收并代为分发。”

蕴含深情大爱和力量的两张泛黄信笺,现今被视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镇馆之宝。凝目小小镜框,我窥见了共产党人之初心。

滕王阁

那一天,登临滕王阁,正阁三檐下匾额上,楷书题写“东引瓯越”,大气、磅礴,我知道此句出自《滕王阁序》……古往今来,多少人迷恋,又有多少人为之沉醉。欣然寻至楼阁五层,伫立序文前静默许久,虽不能背诵,且依然流利吟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滕王阁——坐落南昌赣江东岸,回环俯仰间,楼宇精美壮观,结构灿然奇巧,名冠江南三大名楼,独领西江第一楼,落成距今已历一千三百余载。

当年唐王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被封到南昌府时,其府地偏僻沉寂,恰如白居易所描述的“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李元婴怎奈这般冷寂,便调集工匠,历时三载,建造了这个楼阁,落成数十春秋,并无凡响,因一次重阳日酒宴上,初唐诗人王勃应邀到场助兴,即席题吟一首骈文《滕王阁序》,其文采飞扬,辞藻华丽,语惊四座。一吟而知气象,一观陡增伟岸。自此,滕王阁就像施了魔法,名声鹊起。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想象王勃那一刻,奇思翩然,妙语连珠,瞬间化为黄钟大吕。文章由洪都地势、人文写到宴会,再到江阁异景、怀才不遇,整篇眺望邈远,情景鲜明,主题宏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乃非文韬难成华章。有道是自古英才多寂寥。王勃身处那般时世,尚无关系后台,即使看父途中不溺水身亡,也难再封官爵。

纵观高阁,今非昔比。历经二十九次重修的滕王阁,壮观恢弘,瑰伟绝特,蔚为大观,扬唐宋建筑之风采。沿旋梯而上,犹如登上一艘启航巨轮。凭栏远眺,江花映日,梅岭西来,赣江涌着潮白浩荡北去;睽视一江两岸,楼影波光,亭阁相映,绿微横翠。陶然间,轻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别有其韵入怀,始叹乃本色之美。

老街

一个艳阳日下午,我从驻地——江西饭店出来,独自沿着八一大道北行,掠过一段繁华闹市,临街路口西去,漫步数百米,就看到了古朴、陈旧的老街。这里人车杂驳,商铺相倚,偶见铺前搭有地摊,摆放日用杂货和各色果蔬。转角处,一位老妪银丝白发,身着江南青色手纺布衣,坐在马扎上,向路人兜售自制的特色小菜。那独有的气场,成为老街上一景。这时,一个穿连衣裙的中年女子情不自禁停住脚步,她蹲下拿起竹夹,夹起这个闻闻,夹起那个嗅嗅,但她并不张罗买,此刻,我见老人眼里迸出异样目光,那目光里有期待,有愤懑也有忧伤。

裹在现代楼厦里的老街巷,窄而长,灰而幽,仿佛带你走向时间深处。在巷子拐角处,却隐落这样一个灵秀所在——“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朱德旧址)。青灰色两层小楼静静兀立,时下并未向游人开放。据说,室内所有陈列,都是朱德租住时用过的桌椅床具。这个小小的“角落”,让我窥见了它曾经的波澜。

离开南昌头天晚上,诗歌联谊晚会结束后,江苏徐州的朱世笑老师提议出去小范围聚聚。我们一行十人,走出宾馆款款南行,漫步约半个时辰后,拐进了老街深巷。当然,我们是寻着特色美食而来。九点以后,巷弄里已是人影稀疏,店铺陆续开始打烊。此时,我们来到一处三岔巷口,灯光暗淡下来。伫立凝望,前方不远处透出迷离灯光,感觉定会有烟火气象,这时,作家周千山、江金燕说,我俩先去探寻下再作打算。果然,很快电话约我们过去。在灯火阑珊处,一爿二层小楼酒店,走近,店主人正站在橘红色灯影下,热情招呼我们上楼。

不必问及酒店特色佳肴。打开斑斓菜谱,便已搅动起我们味觉。南昌炒粉、爆炒肥肠、藜蒿炒腊肉,以及米粉鱼……这些都是南昌人舌尖上的美食。品匝回味瞬间,让我们记住了他乡难忘的一次欢聚。

返回时夜已很深,蹒跚迂回在蜿蜒的巷陌里,足音跫然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