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324期 >2024-12-27编印

从林西中学到经棚中学
刊发日期:2024-12-27 阅读次数: 作者:马守喜  语音阅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林西中学于1953年建校,开始在北部旗县招生,因为右旗和克旗都没有中学,这两个旗的高小毕业生都要报考林西中学。我于1956年考进林西中学,我们学校100多名同学报考只录取了30多名,也算是高升学率了。拿着破旧的行李,几件旧衣服,我们坐上了大马车,行走了两天,来到林西中学报到。

走进心仪已久的林西中学,我仔细地打量着我将要在这儿度过三年学习的地方,只见校园内几排整齐的瓦房教室,呈正方形、庄重、肃穆而又不失包容地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学校有个广场,那是学生做操上体育课的地方,学区院的北面,隔着一段几米宽的路进入生活区,几排整齐的学生宿舍和食堂都设在这里,我们几十名来自克旗、西乌旗的回族同学不分年级同在回民灶就餐,食堂是三间小土房,回族师傅杨振华给我们准备一日三餐的小米饭(周六吃一顿馒头),回族男同学同在一个宿舍,彼此间友谊深厚。

学校广场有篮球场,周边是200米跑道,还有跳高、跳远的沙坑,我所在的一年一班,教室的课桌椅都是苏式的单人单桌单椅,全校只有两个班有,其余都是长板凳、长桌,学校有校医室、理发室,音乐室。

我们的校长是参加过“12·9”运动的老资格教育家——于渭汉,那时的老师都很敬业,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他们的谆谆教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班主任陈春林老师,和同学们建立了亲情般的师生关系,他无论是着装,还是教态,都朴实无华、端庄大方、待人和气,板书永远工整规范、字迹隽永,讲课逻辑推理很清晰。记得在几次作文课上拿我的作文当范文讲,课后鼓励我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因我是烈士后代,他给我评了最高助学金。很多没有给我授过课的老师,同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体育老师马守权、音乐老师陈计春、美术老师刘少林等,都是出类拔萃的。

当年林西中学十分重视师生的体育活动,除了每年的春秋全校体育运动会外,每到冬季各班轮流浇冰场,开展冰上体育活动,因此培养了许多滑冰选手,曾在当年自治区冰上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和冰上体育活动一样,林西中学也同样十分重视篮球比赛,在篮球场上,大部分克旗学生是主力运动员,如马俊山、袁碧树、刘佩福、白树彦、郭金等,在田径比赛中,克旗学生表现也十分突出,白树彦是当时全县男子百米记录保持者,冯士芬是当时全旗女子百米记录保持者。在学习方面,克旗的学生也十分优秀,哈丽明、郝广德等同学都是12门功课全5分的(当时是5分制,即100分),在林西中学念书时间虽短,但我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原林西中学刘万春老师在赤峰、克旗、右旗、林西、承德等地相继组织了10次大型聚会活动,这几届同学大多年近八旬,但彼此友谊深厚。

1957年9月1日,克旗建立了历史上的第一所初级中学,要求我们在林西中学就读的这届学生全都转学回经棚中学。就这样我们结束了在林西中学的一年学习生活,回到了家乡,成了经棚中学第一届学生。

记得当年转学到经棚中学,当时这里的条件没法和林西中学相比。学校没有围墙,只有四个教室、四间教师办公室和几间学生宿舍,以及一个大食堂。当时全校只有四个班,我们和土城子小学两个初中班混编成两个班,教师多是城镇或农村小学调来的,到了初三那年才配备了洪欲学、王亮等水平高的老师,我们的学习成绩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学校的毕光磊老师抓音乐、体育,我参加了乒乓球队,代表克旗参加了全盟运动会。

冬去春来,转眼之间,三年的学习时间,犹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初中毕业的日子来临了,大家都投入紧张的升学考试准备之中,决心以优异成绩向祖国和人民汇报。毕业后,我们原来从林西中学转回来的部分同学又返回到林西去念了高中,部分上了中专,大部分到各地小学当了教师,从呼市回来后我也当了教师。如今快60年了,这两个中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林西中学到经棚中学念书的日子,我永远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