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329期 >2025-02-07编印

难忘家乡锣鼓声
刊发日期:2025-02-07 阅读次数: 作者:马守喜  语音阅读:

数着一年中最后的日子,收获着一年中的幸福与快乐,新的希望在脚下延伸。

“腊月蜡梅香,家家户户过年忙”,越来越浓的年味,驱走了冬日的寒冷。我的老家是克什克腾旗经棚镇,这里百姓厚道,人杰地灵,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每到过年时,百姓们敲锣打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赶毛驴、闹灯官、聚众娱乐,是这里多年的民风民俗。

据说,锣鼓源于古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感动神灵保佑人们过上五谷丰登、安定祥和的好日子,后来,人神同乐,以求人寿年丰,久而久之,在锣鼓声中人们的各种表演不断变化,逢年过节,在锣鼓声中求乐,庆祝幸福安详的好日子。

“春节到、春节到、穿新衣、戴新帽、敲锣鼓、放鞭炮、扭着秧歌哈哈笑。”这是五十年代初期老师教的儿歌,记忆犹新。从初一开始,各单位将放在仓库中沉睡了一年的锣鼓敲起来,各街道的年轻居民与机关单位的人员开始了沿街表演,听到锣鼓声,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把各个表演队伍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只见鼓手头上围着红毛巾,额头透汗,打累了又有别人接上来敲,鼓要打到点子上、铙要雄浑有力,锣要敲得清脆响亮。组织者例行要去慰问军烈属,给军烈属拜年,走在最前头的是乡镇的领导,他们拿着慰问信、慰问品,紧随其后的是各街道的主任、居民小组长和男女老少的居民,到军烈属家门前,锣鼓便敲得更响,表演队也扭得更欢,在给军烈属大拜年的锣鼓声中,极大地渲染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气氛。

到了正月十五,各锣鼓队,表演队要汇集在经棚镇的大街上,依次出场。人群也沸腾起来,忘了极寒的天气,心里都热腾腾的。

听不到锣鼓声,就不叫过年,锣鼓之声是乡音,是浓浓的年味,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催人奋进。如今,再也听不到家乡那几支锣鼓队表演的壮美声音,各种表演队也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