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张鸿斌)“十年前,一场大风能把牧草连根拔起,门口沙子堆得比院墙还高。”浩来呼热苏木牧民巴特尔站在自家草场上,手指远处蜿蜒纵横的穿沙公路,感慨道,“现在路通了,沙稳了,草绿了,连野兔都回来了!”
巴特尔口中的变化,源于克什克腾旗交通运输局打响的一场“沙海突围战”——以“分块锁边、合围歼灭”为战术,用一条条穿沙公路将流动沙地切割成“棋盘格”,再逐块“锁边、固沙、复绿”。
据了解,克什克腾旗累计通过建设23条穿沙公路将沙地切割成40余个网格,最小的仅80亩。“大沙丘切成小块,治理难度降了一半!”克什克腾旗交通运输局局长那日苏说,“经乌高速、省道220线、省道105线将浑善达克沙地分割成5块整体区域,并通过农村公路建设将沙地分割成独立单元,治理沙地就像吃西瓜,切成小块才方便下口。”
如今,沙丘止步、绿意蔓延,“路网”不仅锁住了风沙,更铺就了牧民的小康路。近年来,克什克腾旗新建穿沙公路150公里,治理沙地面积超40万亩,带动当地农牧民2500余人就地就近务工,实现治沙提速、增收有道,累计发放劳务报酬近1600万元,带动人均增收6400元以上。
在克什克腾旗西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边缘,一条名为省道220线罕达罕至乌兰布统段的公路蜿蜒向前。这条路不仅是牧民进出的“生命线”,更是锁住沙丘的“生态线”。项目自2022年开工建设以来,累计投入1500万元资金用于路基防风固沙及沙害治理。项目建成后,将完成格状沙柳植草58万平方米,播撒草种100万平方米,绿化沙地100万平方米以上,不仅对持续治理浑善达克沙地起到推动作用,形成固沙长效机制,也为今后节约公路养护经费奠定坚实基础。
公路通到哪里,治沙的“合围歼灭战”就打到哪里。在克什克腾旗经棚镇,一条20.6公里的穿沙公路贯通后,曾经的“沙窝子”变成了“聚宝盆”。公路两侧,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板下种植着优质牧草。“光伏板挡风,牧草固沙,羊群还能在板下吃草,一地三用!”经棚镇白土井子村党总支书记方海东算了一笔账,光伏企业租用沙地,每亩年租金加上养牧的收入,年收入又多了2万元。
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克什克腾旗采取“分块锁边、合围歼灭”的方式,将公路化为缚住沙魔的“铁锁”、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正如巴特尔所说:“路修好了,沙治住了,日子就像沙棘果,越过越甜!”
如今,克什克腾旗的穿沙公路仍在向沙海深处延伸。每一条治沙公路,都在续写着“黄沙变绿洲、绿洲生金银”的克什克腾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