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久良
中华文明五千年,有文学的历史也有三千年,这在世界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泱泱中华文明历数几千年,其古老文化源源流长,文明典籍灿若星河。熠熠生辉的国学经典凝聚了我们祖先的深邃智慧,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粹,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陶冶发展的深厚土壤。中华文明数千年,虽经朝代更迭,数历创伤,但始终保持着多民族统一的国度,究其所以,这正是多民族文化汇聚融合而形成的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然。
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春秋(公元前770——公元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前221)时期,周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微,诸侯国之间为扩大各自的领地,以战争的方式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这个阶段也是有史以来文化政治竞争最为激烈的时代,众多的古圣先贤应运而生,他们游走各国传播其学术、思想及政治主张。文化活跃达到空前的高度,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思想文化基础,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各个朝代兴衰发挥了巨大而直接的作用,形成了在世界历史上光辉而特有的文明体现和文明风景。
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有如浩瀚的海洋,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儒家经典则是其中的一大靓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而孝则是其核心的核心。孝悌思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灵魂中,骨子里。早已成为民族魂的灵光。
儒家典籍种种,它弘扬进步而古老的文化,早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研读经典,传播其思想精髓,不光是那些国学大师,史界泰斗们的责任,学国学、读经典也是全体中华儿女文化传承和文明修养的重要方式。所以,阅读国学经典,收藏国学经典,就显得弥足珍贵。读书藏书,永远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标志及光荣传统,是有志者成才立业所必备的重要因素。一代伟人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前曾再三强调读书藏书的重要:“后一代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所以,爱书、读书、藏书永远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
四书五经是儒家圣经,现如今很多人不知道四书五经为何物,更不用说去读,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中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流传下许许多多经典名著,而四书五经一直被知识分子视做修身之法则,被名门望族视为赖以齐家之铭鉴,被统治者奉为治国理政之准绳。封建时代一千三百年的科举选仕试卷命题必出自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之所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本原因在于它从各方面提出了封建社会人的安身立命、治国齐家、修身励志、社会交际等方面的法则。四书五经代表中国文化的正宗传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古代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国社会对东南亚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极高的地位。其道德修养,伦理教化,文化因子潜移默化深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教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处世之道,理政之策和精神素质,福荫子孙万代。
说到儒家思想就不能不提到孔老夫子,他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对中华文明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提出“仁”的理论学说体系,整理古文,传承古老文明。孔子晚年编订了《诗经》、《尚书》、定《礼》、《乐》、序《周易》,把鲁国现存的历史资料编成《春秋》,对古代历史文化资料的保存和发展起着伟大的作用。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的至圣先师,广招门人弟子授业讲学,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是我国教育史上闪光的亮点。他带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传播其治国理政、齐家修身理念和仁义礼智信思想,孔子思想学说的深远影响对华夏民族,华夏文明的贡献至圣至伟。
最为广泛体现孔子思想的是《论语》,《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四书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影响中国历史时间最长、最广泛、最深入人心。《论语》非出一人之手,记述者有孔门弟子、再传弟子及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孔子思想体系核心是“仁”,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是仁政,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张,反对一味严刑峻法,提倡用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感化教育百姓。“仁”贯彻到人文是“孝”,孝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是民族魂的结精。孔子思想在天道观上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思想虽然也有天命的成分,但更注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和后天的教导修为。孔子思想有其尊重理性,否定迷信的一面,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