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评委不是一个好差事,一字一字地细看,一篇一篇地比较,一点一点地感受,终究会有失当之遗憾。读罢全部文字,一种回到家乡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一种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倏忽而至,以至几次拍案,欣喜若狂!赞叹组织者为家乡做了一件大事,好事,赞叹我家乡俊才如云,赞叹诸文如此妙笔流光、神思焕彩。至于评奖伯仲之名,则不重要矣。遂得诗一首:
手把文章觅乡音,
迷离光影一时新。
绿野八达吉祥路,
环山四面小康村。
方自大河怜芳草,
忽至小溪近白云。
好山好水多才俊,
这边风景最宜人。
于是,自叹感觉之肤浅,才气之鄙薄,不可得曼妙之一二,贻笑于家乡之文友矣!
还得慢慢道来——
其实,这项活动,是给广大作者出了个难题,如何写,写什么,怎样把握,实在不容易,要写人文,要写历史,要写情感,要写希望,一不小心便流入概念化。好在我没有接到任务,不然会不知所措。可是,我们的作者们,硬是开发思路,调动激情,把一个一个的乡村写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真是佩服。整体看,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也是一次巨大的收获。不知道在中国的那么多县市,还有没有这样的写作历程。
乡镇苏木的写作,大多从旁观者的角度(全部是旗外作者),一点一点地进入,自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境界,写得大开大合。《红山子乡叙事》,从语言上看:流畅、优美、深刻,每有出人意料的智慧之思,有大家风范;从选材上看:历史、自然、生灵,山川,这四个方面,足以概括一个地方,且写得有滋有味,不急不火。写历史,选取病害、食品、饥荒等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物,这些事物创造了历史,而历史,成了过去, 并与今天形成对比;写自然,有山川与动物结合的名称,有各种鸟兽草虫,形象生动,呼之欲出;写生灵,有故事,有传说,活灵活现;写山川,换了角度,从人的感觉出发,可感受,有新意。整体上看:厚重,生动,思索,深沉。这是一篇很大气的散文。不足之处,作者的介入似多了些,我以为文章更多的是寓主观于客观之中,读者自会心领。但瑕不掩瑜。
《在希望的田野上》,写出了历史,写出了文化,写出了希望,写得厚重而丰满,语言流畅,成熟,干净,利落。《一方水土一方人》写水土,写人物,写历史,写创业,很典型,不冗长,写出了创业的艰辛与收获,写出了精神与境地——勤能通达,诚赢天下!
嘎查村的写作,大多从此山人的视野(本地作者居多),一点一点地升发,自有好山好水看不足的亲近,写得柔情似水。《葫芦诺日福禄长》文笔老辣,描写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历史的画面跃然纸上。《鹿影飞奔的村庄》,语言流畅,细腻,描写生动,文化气息浓郁,历史感厚重,时代感清晰,是一篇集自然、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优美散文。如写鹿影:凝望这“鹿影”图,眼前浮现出远古的旷远绵邈。鳞潜羽翔,百兽欢跃。树木葱茏,野草茂盛,河水清流见底,山间泉水淙淙。林间山上,水边草地,到处可以见到成群的野鹿栖息,或觅食,或跳跃嬉戏,悠哉悠哉。正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写山川,写岩画,写传说,写故事,有理有据,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一步步使人看到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也许就是征文发起者的初衷。
捧读文稿,就好像在大海边游玩,无意间俯视脚下,阳光下到处是耀眼的珍珠,便觉十分惊喜。如《青山引》气象蒸腾,山音缭绕;《到芝瑞看三原色》乡音浓重,斑斓色彩;《曼妙的小镇》精巧布局,奇妙幽思。如《寻觅“声音” 》里浓郁的生活气息,暖暖的人情味儿:《被白云绊住了的时光》里触手可及的白云,举目可见的乡愁;《古柏林作证》中古柏林的苍劲,新生活的美好。都给人以快感和享受。
夫文章者,始于情,发于感,臻于境,达于神。人对于一个地方的感受,往往存在于有无之间,虚实之间。而一旦有一个机缘,便真切迸发出来,如是作者诗人,便付诸于笔端。就如故土难离,未离之时,不过如此,离别之时,似有流恋,离开即久,便思之愈深,以至成了乡愁。于是便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感叹。
这样的活动,这样的文字,是对家乡情感的培育,对作者才情的升华,对大好河山的润色,对人类生存的观照,是对万般事物的追寻,对天地精神的洗礼。
家乡有幸,赶上了这个时代,这个创意,这帮人。
今日的我,愈发深沉的感慨——梦里乡愁何处是,这边风景最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