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黄金周,我们乘坐998次列车从包头去陕西榆林旅游。榆林市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也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它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塞上明珠”。能源富集一地,素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之称。
当晚九点钟,我们到达榆林站。出了站台口,打了一辆出租车。在车上,司机非常热情,他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们介绍榆林风土人情和特色小吃。我问他,榆林有啥特色小吃,他说有醋泼羊头、清涧煎饼、羊肉臊子面……然后,他又借着榆林的夜景,转过话题介绍榆林的城市。半个小时后,来到我们预定的信邦国际酒店入住。
游榆林古城
第二天早饭后,儿子和儿媳同我俩商量,他俩要领着两个孩子先去游乐场。让我们去市区附近的红石峡和镇北台两个景点,我欣然同意了。我和老伴打车来到红石峡门楼前,门洞上方镌刻着“红石峡”三个大字,是由著名书画家、革命先驱刘志丹的老师王森然先生所题。然后,我和老伴沿着前面的崖壁,向上攀爬,崖壁最窄处,都用长长铁锁链子围着。在悬崖峭壁上,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大小四十余处石窟庙殿,崖壁上的飞檐、楼、阁、亭相望,恍若人间仙境。老伴一边攀爬,一边用手机录像,有时还用语音进行解说。
红石峡分南北两段,东西两壁。东崖、西崖约长三百多米。北峡两壁中,上有天然湖泊,下有飞流瀑布,水石穿击,石坝横截,北水南流,普渡桥飞架东西,势如长虹。穿东壁石刻而下,水石相击,如狮吼雷鸣,滚滚翻浪,似雾云涌,蔚为壮观。南峡两壁对峙,鬼斧神工,峭壁如削,一水中流,榆柳荫映,山水争秀。东西数百米高、千米长的榆溪河穿峡而过,他的源头是远在二百多公里的内蒙河套地区,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古称为“源水”。这里三百多米长的峡谷,是古代水流冲刷和人工开凿而形成的,从中可见它的知名度和魅力。
红石峡最负有盛名的是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峡东西两崖题刻达一百余块,行、草、隶、篆俱全,诸家书体荟萃,是我国少有的石刻书法宝库,被称为“塞上碑林”。题刻中,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天开图画”“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还有表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还我山河”“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等。在这一百余幅题刻中,名气最大的是“榆溪胜地”,它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南湘阴人,湘军著名将领左宗棠所题。更有满文题刻,为红石峡摩崖石刻瑰宝一绝。红石峡摩崖石刻,是我国罕见的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被世人所瞩目。
红石峡是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是了解蒙汉风情、边塞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的胜地。它点缀了塞上文化名城榆林古色古香和边塞的自然风光。
乘车去距离红石峡1.5公里的红山之巅镇北台。它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美誉。它巍峨挺拔,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关陇门户。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时任陕西三边总督的刘敏宽,亲临榆林巡视,他登上镇北台,举目远望,心潮澎湃地写下一首《镇北台》的诗句:
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
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
戍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
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阅苑偎。
镇北台共分四层,当我爬到第三层时,腿酸疼的有点爬不动了。老伴说,再坚持一下就上去了。我咬着牙爬到了台顶。站在台顶向下俯瞰,镇北台呈正方梯形,台体为内夯黄土外包砖石的实心构造,它由下而上逐层减小,台之各层均包砌青砖,每层台楼四周围以墙雉堞,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两米高的垛口,垛口上布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总高约三十余米,基北长八十余米,南长七十余米,东西各长六十余米,是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也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位列长城三大奇观之一。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和“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共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
我们大约用两个多小时,游完了红石峡和镇北台两个景点。晚上,逛榆林“夫子庙”夜市。逛夜市的人挺多,越往里面去,各种特色小吃的摊位以及在小街两边摆设的物品琳琅满目。在往里边走,不尽的人流涌向夜市。有的摊位排着长队,都争先恐后买各种特色小吃,孙儿愿意吃烤鱿鱼串,她妈妈排了好长时间队才买回来几串鱿鱼。我和儿子在旁边的熟食店,买了一盘爆炒羊头肉,吃完后,我们又来到一家夫妻开设的清涧煎饼店,清涧的煎饼也是榆林的一种特色小吃。男的坐在店里的煎饼撑子面前摊煎饼。他手里拿着一个木制刮板,在煎饼撑子上下来回刮着面皮,把面皮刮得像粉皮一样薄而透明。孙儿愿意吃鸡蛋煎饼,我给他买了一份,一份是八个煎饼卷,整齐摆放在盘子中,然后,女老板端来一小碗蘸料,告诉孙儿吃煎饼蘸着料吃。我坐在一旁,看孙儿吃得津津有味。眼前的清涧煎饼,却让我想起清涧是路遥的故乡。路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的中篇小说《人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作品影响了一代年轻人。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作品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继承。这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因而产生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作为我个人而言,非常崇拜路遥。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上午,从红石峡景点回酒店时,我特意问出租车司机,从榆林到清涧县有多远,他告诉我有二百余公里,打车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我这次来榆林,事先就打算去清涧县,到路遥的家乡看看,走访他的故居和他的纪念馆,深深地祭拜他一下,顺便再品尝一下清涧的煎饼。可是,这次和儿子全家一起来榆林,因路途远,时间来不及,去清涧的想法只好放弃了。逛了一晚上夜市,品尝了榆林的特色小吃,夜间十点多钟,才返回入住的酒店。
逛榆林老街
第三天,去榆林老街。老街中央镇远门前,矗立着一尊石骆驼,它是榆林城的地标性建筑,尽显榆林骆城的风骨。在它面前拍了一张全家照,随后从镇远古城的门洞穿过,恍若穿越时空的隧道。榆林老街由南端文昌阁起步,到北街至鼓楼,全长约有两公里。依次排列为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等6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楼阁。“北台南塔,六楼骑街”是榆林独特的标志性建筑。由南至北纵列排开,形成独树一帜的历史风貌。老街一直保留着原始的生态,处处体现着烟火气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自古以来,老街一直是榆林城内的商业、文化、贸易中心。在榆林老街,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干炉、油糕、油旋、豆腐、醋泼羊头、羊杂碎、羊蹄、碗托、黑粉等。榆林的豆腐都是纯手工制作,无论你怎么烹饪,煎、炸、炖、熬、煮、拌都是豆腐为主,肉食为多,炒菜为辅。听榆林人说,榆林人吃饭有“三怪”:“ 粉浆稀饭不嫌酸,羊油烩菜不嫌膻,各种菜肴一锅端”。遇到红白喜事,一般要吃“老榆林十二件”。传统的榆林饮食,在用料上,讲究荤素搭配,粗粮细作;在烹制技法上,采用烧、烤、炸、炒、蒸、煮、熬、炖等工艺交替使用,制作过程精繁细致,不厌其烦,以求达到色、香、味俱佳的境界,让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食特产。在老街上,孙儿很懂事,他性格内向,一路上,他看见街上摆放的各种美食不惊喜。不给他买,他也不主动去要,我只好主动给他钱,他却买了一串山楂冰糖葫芦和一根烤香肠。我问他买冰糖葫芦,咋不要草莓的呢?他说,草莓冰糖葫芦比山楂的价格贵三块钱,他没买草莓的。孙女和他就不一样了,虽然她幼小,像个小精灵,非常的可爱。有时也任性,妈妈有时让她三分。在老街上的幼儿电动车,玩了一会儿,不想离开,哄着她爸爸妈妈一路抱着她。
老街两面的房屋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古香古色的商铺河南名吃、唯小调、鑫凤大型、福喜凉面、然包子、羊杂碎、乖乖兔、古今工艺店、十字街头、镇川手工干炉、麻辣肝碗托、福冠轩、土家酱香饼、德玉堂、广济堂、玉器店、龙宝德、榆林老金匠等店铺二百余家。阡陌街巷,一直通向旧时的四合院,院里居住的大多是榆林古城的居民。老街上的七十余条巷道,多形成于明代嘉靖初年至清代乾隆末年,每条巷子的名称都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其中,有一条“品二师巷”99号巷子,映入我的眼帘,门头上方是伟人毛泽东在1958年12月14日题写的“榆林品二师下巷”几个烫金色大字。巷道门口上方悬挂着一块木牌写着:“品二师巷,巷内住有吕氏兄弟二人,进学任师,故名。”品二师究竟何许人也!却没有其他相关的详细文字介绍。老街的中央是榆林市榆阳区文化馆,门口上方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旅游部授予的“国家一级文化馆”的金色牌匾。院内门前是一座雕梁画栋砖瓦式的屏风墙,墙中间刻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识,整个屏风墙显得格外的美观和大方。越过屏风墙,院内是楼阁式建筑四合院,它共有三层,一楼左侧楼室分为石雕、木雕、剪纸、银匠、柳编、玉雕。右侧一楼楼室分为泥塑、彩绘、刺绣、数字非遗等。二楼是非遗综合展厅、陕北说书传习所、榆林小曲传习所。三楼是办公室。整个房屋建筑装饰和门窗全都用深红色油漆粉刷。地面上用黑理石铺设,十分的平整和光滑。我走进一楼石雕室,屋内橱柜上摆放着石人、印章、石狮、砚台、手镯等各种物件玲珑剔透。石雕艺人正在接待来往的客人,室内参观和购买者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在老街最引人注目还是“凯歌楼”上的“榆林民俗博物馆”。我和孙儿一起走进馆里。馆内一楼大厅展示着榆林地区的《城殇》与《解放榆林》为主题的大型图片展。馆里的讲解员告诉我,楼上还有展出的内容。我看二楼的楼梯又陡又窄不好上,孙儿就先上去打探,然后,他又下来搀扶我来回上下楼梯,一边给我当向导,一边帮我筛选资料拍照。二楼和三楼大厅分别展示榆林明、清时期遗韵、庙宇文化、榆林八景、婚嫁习俗、民间技艺、市集场景、榆林小曲、六楼骑街、榆林饮食、古城记忆、金银局、解放初期以及榆林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城市发展变化。
时光荏苒,昔日历经风霜的古城,如今已被那些金砖碧瓦;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所淹没。走过榆林老街、老巷,那些承载着榆林人美好记忆的老物件,多半已随着城市的发展,时间的推移退出了历史舞台。陈列在这里的藏品虽然为数不多,仍保持着当初的容颜,写满了沧桑,或许让我听到回荡在老街的“浅唱低吟”。漫步榆林老街,让我深切地感受“老榆林、小北京”的古城遗韵,也能细细品味塞上驼城的沧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