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离延安很近,我们夫妇俩假期像走亲戚一样,在延安地区转了一圈。说句实话,对于陕西延安我并不陌生。孩提时代,就知道它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我们这茬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受到红色传统教育的熏陶,头脑里的“一种思想”根深蒂固,对革命的摇篮总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骨子里对它是情有独钟的。
(一)
夜晚,站在宝塔山下,延河大桥上时,借着明媚的夜色,远眺星光璀璨的宝塔山,心潮像奔流不息的延河水一样,不停地在涌动。身临其境在宝塔山和延河桥上,脑海里的悠悠往事,历历在目。心底里对延安总有着一种向往、一种情怀、一种信念。情形之下,别有一番滋味,一股绵长的思绪涌上心头。想起小学三年级的美术课,美术老师让我们用彩笔绘画宝塔山和延河大桥。语文课上,陆士伶老师手拿着语文课本,在讲台下的学生中间一边走,一边默默含情地读着:“西湖的碧波,漓江的水,比不上延河里的清泉水,毛主席是咱引泉人,花儿红了,叶也绿……”她的身影恍若在我眼前闪现,轻柔的语音,意味深长,仿佛在我的耳边回荡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给我留下难忘而深刻的印象。
月光下的宝塔山景色是十分迷人的。我随手拿起相机对着宝塔山不停地拍摄,山顶上荧光闪烁的灯光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黄,相互交替,五光十色,异彩纷呈。巍峨的宝塔矗立在绚丽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地壮观。山下道路两旁树木上悬挂的彩灯,晶莹闪烁,流光溢彩。延河桥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滚滚的延河水,在微弱灯光的映衬下,波光粼粼,川流不息……
宝塔山处于市中心地带的延河桥东岸,山上耸立的九级宝塔为唐代所建,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报时和报警。山上还有长达二百多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上是完整的石刻艺术。已建成的宝塔山公园,林木葱葱,环境优雅。宝塔山是延安市的地标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从史料上记载:在夏、商、周时期,宝塔区属雍州。秦到三国至南北朝设县,隋时设延安郡,宋代至明清时期为延安府,民国时改称延安县。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同年设延安市,后又改称为延安县。整个延安宝塔区不仅是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区有唐代宝塔、宋代石刻、范公祠、摘星楼等历史古迹和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鲁迅文学院等革命旧址。在宝塔区中心延河桥东边的清凉山,与宝塔山隔河相望,其山势高而险峻,居城内三山鼎立之首,登上山顶,俯瞰隋代修建的千年道观,欣赏万佛寺里范仲淹等历代文人的诗赋,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清凉山,它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红色中华报》改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社改为新华社。在这里把《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解放周刊》合并办成《解放日报》。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合署办公,三个机构一套班子。陈列厅运用场景复原、影像合成技术,生动地再现了延安时期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光辉业绩。从中表明了党中央进驻延安以后,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延安精神是党的传家宝,是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宝塔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和标志。
(二)
在延安大街小巷里的饭馆和街摊上摆放的各种特色小吃比较多。我们住了两日,总对这里的特色美食产生浓厚的兴趣。傍晚,走进一家饭馆里,饭馆的婆姨们各个手忙脚乱。她们都有一手绝活。把一种美食,做出好多的花样来,一样饭菜,她们能调出不同的味道。厨房里做面食的婆姨,除了面揉的韧、擀得匀、剁得细和汤调的鲜之外,那些必不可少的佐料,如大蒜、韭菜、酸菜、豆豉、辣子、柿子等小菜放在一个盘子里。油盅盅、酱碗碗、醋壶壶、蒜碟碟、盐钵钵,还有香气四溢的油波辣子摆了一大堆,看到这些,让人胃口大开,食欲大增。眼前的一切,让我想起了作家汪曾祺在北京的一家酒馆里品尝家常菜的情景。他在《家常酒菜》一文中写到:“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作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这家饭馆是截然不同,客人进进出出,非常热闹。屋内餐位拥挤,吃饭的;喝酒的人划拳行令,相互间大声吆喝着:“一心敬,哥俩好,三星照,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巧仙,八抬轿,九大运,十全十美。”输的一方,喝下一盅酒是津津乐道!在外界人的眼中,陕北汉子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尤其喝酒十分粗鲁。其实,陕北人民风淳朴,性格粗犷豪放。他们喝酒不但不粗鲁,而是喝酒挺有节制。酒桌上,喝酒不用杯用盅,倒酒不用瓶用壶,敬一杯酒有一种说法。人们所说的大碗喝酒,那是陕北人自家酿造的酒。陕北农户家中至少有一坛子家造酒,那是地地道道的纯粮酿造的。这种酒闻起来香,喝起来甜,但酒劲很大,擦一根火柴都能点着,外来的客人来这里吃农家饭,一不注意就容易喝醉。去农家小院里吃农家饭,说他们陕北人很热情,男人端饭,婆姨递菜,并站在你面前亮开嗓子唱起了酒曲儿。他们觉得把客人招待好了,体现出他们农家人的热情好客。
这时候,饭店的婆姨上前递给我一个菜谱单让我点菜。菜谱上有:农家条子肉、猪肉翘板粉、洋芋擦擦、塬上烤羊肉、麻辣肝碗托、蟹黄荞麦仁、陕北八碗、风味杏仁、红枣莲子等。主食有香米南瓜、黄焖米饭、摊馍馍、油馍馍、凉粉、煎饼、手擀长杂面、糯米杂粮粥等陕北特色小吃,看得我眼花缭乱。晚饭不敢多要,吃多了,胃口不好消化。我俩随意点了两碗手擀长杂面,两碟小菜。不大一会儿工夫,婆姨把两碗面端了上来,陕北的白瓷碗像家里焖肉的砂锅一样硕大。老伴说:“尝尝陕北的特色家常饭,一碗手擀长杂面够咱俩人吃的,这不纯属浪费吗?”我说:“尝尝鲜吧!陕北人用碗都这么大个,吃不下,饭菜也退不了。”我不喝酒,不像别的桌位喝酒的人那么大的情趣。随便在碗里捞了几口面和几块肉吃,喝了一口汤,味道有点膻,就把筷子放下了,老伴吃得比我香,吃得津津有味。我俩走出饭馆,回到入住的酒店,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
(三)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呀,好地方……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在去往南泥湾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很会迎合游客的心里,给我们播放一首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然后,情不自禁地说:“你们来延安旅游,听到这首歌,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的确,一首歌,让南泥湾以“陕北好江南”闻名全国。
南泥湾距离延安45公里。在车上,我和司机闲聊说:“过去,南泥湾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小米饭,南瓜汤就是他们当年的特色美食了。”他听了就笑眯眯地说:“你们说得特色美食,其实,就是俺们普通的农家饭。不过,南泥湾有一家特色香菇面馆,是个姓李的人家开设的。他祖父叫李冲,广东人,是跟随红军长征来到陕北,垦荒南泥湾。李家香菇面是在大生产运动时期开始烹饪的,后来,就慢慢地传承下来。他家传统的香菇面条筋道爽滑,肉美菇鲜,汤浓面好,吃了让人口齿留香。”司机说话有条不紊,头头是道,顿时让我胃口大开,真想去这家香菇面馆饱餐一顿。可是,按照行程的安排,午饭前,必须赶到黄河壶口瀑布。说话这功夫,我们已经来到了南泥湾。
时至深秋,我们从车窗放眼望去,远处高粱地里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几台收割机开足马力来回穿梭,红色的高粱粒在运输车内快速堆积,运输车辆奔跑于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来到景区内,我们参观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的介绍,详细了解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1941年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外面的物资无法运进。所以,同年3月,八路军359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响应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359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短短的三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359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
除此之外,展厅内还有南泥湾长远发展规划以及取得的成果展。把南泥湾盛产的高粱、豆类、玉米、荞面和特色产品实物摆放在展厅内展销。讲解员在讲解南泥湾时期革命斗争史的同时,又向我们详细介绍和推广自己家乡的特色农副产品。我从图表上看,南泥湾在蔬菜种植上,采用新科技种植贝贝南瓜。南泥湾地处陕北,黄土高坡上,这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很利于果蔬存储糖分,种植的贝贝南瓜,以软糯跟香甜为人称道。除了软和甜之外,贝贝南瓜还具有保护人体胃肠道粘膜、防癌的功效。南泥湾地区土壤属于盐碱地,虽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习惯,他们更新观念,搞特色种植,引进优质品种,培育出 “垦粳8号”的新品种,经过三年的种植,“垦粳8号”从众多品种中脱颖而出。该产品曾在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品评品鉴活动中获得“优秀入围”奖,全国优质粳稻食三等奖。看到这些成果展,让我感觉到,战争年代,南泥湾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一手搞革命,一手抓生产。而如今,他们仍然发扬这种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乡村振兴中,一手搞红色旅游宣传,一手抓增产创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南泥湾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踔厉奋发,让南泥湾变成陕北的米粮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