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车到达长沙的时间是4时48分,实际上凌晨3时多就提前进站了。
人们还在昏昏欲睡中被列车员喊醒,催促马上下车,因为是专列,省去了提包拎袋的不便。大家忙碌地整理下衣物,来不及洗漱,便匆匆下车了。站台外有接送我们用餐的客车。在长沙市天骄大酒店用完早餐,乘车去参观岳麓书院和马王堆博物馆。
长沙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省会。春秋时,就已成为江南一处重镇。清康熙三年,设湖南省,1933年建长沙市。长沙有许多名胜,例如:岳麓山、橘子洲、岳阳楼、洞庭湖、开福寺等等。
岳麓书院位于林木葱郁景色秀美的岳麓山下,创建于北宋太祖开宝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讲学处也是中国早期官办学府之一。乘车至书院大门外,只见古木参天,浓萌蔽日,金光闪闪的“千年学府”匾额高悬于门头上。大门两侧挂着已故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虞愚撰写的“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的对联,读罢,让人顿时对这座书院肃然起敬。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在这里著书立说讲学传道,我仿佛看到了从这个讲堂之内走出的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著名人物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唐才常、蔡锷、杨昌济、毛泽东、程前、蔡和森、邓中夏、谢觉哉……的高大形象。书院内珍藏着大量的名贵字画,藏书丰厚,但不对外开放,仅供党政要员、名流学者浏览查阅。据考证,岳麓书院是世界最古老的学府之一。这片古建筑群,既古朴、清新,又典雅、庄重,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深含着隽永的文化品位。
马王堆博物馆并不是马王堆汉墓的遗址,而是位于湖南省博物馆内的马王堆展室。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在1972——1974年相继发掘出土。一号汉墓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妻子墓,二号汉墓为轪侯利苍墓,三号汉墓为轪侯利苍的儿子墓,三座汉墓距今已有2100多年。令人惊叹叫绝的是展室里存放的一号汉墓女尸保存完好无破损,据说,当初发掘出土时,皮肤肌肉还有弹性,似乎在静卧而眠。望着眼前木乃伊状的女尸,让人联想到我国古代医药、防腐水平的高超。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据考证是我国现存的2100多年前唯一的一件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珍品。出土的一件素纱衣,仅重40克,乃无价之宝。二号汉墓棺椁和随葬物已残腐,但出土的“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利苍”三刻印章,说明是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墓。三号汉墓出土了许多帛书,内容有“易经”“老子”和天文、相马、医药等书,计20余种12万字,还有三幅地图、以及彩绘帛画、丝织品、瑟、竽等乐器。光亮如新的漆器,详细记载随葬品名称和数量的“遣册”竹筒等,总计3000多件,是罕见的重要发现,为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据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到长沙最大的愿望是去韶山参观毛主席的故居。从长沙乘汽车约一个小时就到了韶山,客车还没停稳,我们就兴致冲冲跳下车,辨认着韶山冲的方位。从长沙出发前一直下着霏霏细雨,雾气弥漫,视线模糊。我迫不及待地询问:“这是毛主席故居吗?”“还不是,这是主席的铜像广场和纪念馆。”导游说。淅淅沥沥的雨仍在下着,前来主席铜像广场凭吊的人陆续不断。我们13团举行了献花圈和默哀仪式。广场上有出售现成的花圈,并提供笔墨,我受大家委托,挥笔在花圈挽联上写下:永远怀念毛主席!落款是:内蒙古赤峰专列克旗团员敬献。
毛主席铜像广场于1993年12月26日落成,据说,这期间发生了三件令人无法解释的迷:一是汽车抛锚。二是日月同辉。三是杜鹃花开。其一说毛主席铜像在运送途径井冈山时,汽车突然抛锚无法行驶。其二说当江泽民在为主席铜像揭像时,天空中同时出现了太阳和月亮。其三说铜像广场落成后,山上的杜鹃花又奇迹般地绽开了。这亦真亦幻的传说,让我似信非信。当时想,主席生前不也曾被奉为能够带来吉祥的“神”吗?他逝世后,又言称是“走下神坛的毛泽东”。我想,主席生前能够惊天地,泣鬼神;魂归故里,还依然在感召日月,动容山河。
随后,参观了毛主席纪念馆、毛氏宗祠。在主席诗词展室前我伫立了许久,其中《到韶山》这首诗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两句,使人心潮起伏。联想到为推翻黑暗统治,建立新中国,毛主席先后失去六位亲人。当主席离开韶山32年后,第一次回到韶山,睹物思亲,浮想联翩,写下了《到韶山》这首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是主席当时情感的写照,也是主席年轻时就喜欢的主题。牺牲和磨难打开了通往新中国的大门,“为有牺牲”是这首诗的情感中枢。
从主席纪念馆出来西去北折,拐过一处丛林密布的山湾,约行千余米,便是毛主席的故居——韶山冲上屋场。
一片绿色的山坡旁的小高地上坐落着四间土砖瓦顶的房子,座南朝北,房前是一个长圆形的池塘,和其它房舍分割开来,四外翠绿的群山怀抱,一个田园山冲掩映在山峦绿茵里。
韶山冲上屋场宁静而美丽。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生在这里。
随着排队参观的人流走进主席的故居,居室内格局亦是湖湘传统的样式,由正房、堂屋、回廊组成,室内摆放着陈旧的黑色木桌椅、蚊帐和部分生活用具。主席的卧室仅存一张用来休息的木蚊帐,墙正面悬挂着一幅主席和父母、兄弟早年的合影。
主席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这里度过的。从小酷爱读书的石三伢子(主席的乳名),除帮助父母做一些农活和家务外,一有空就搜寻和阅读在韶山能找到的各种书籍。对此,经常受到父亲毛顺生的斥责和辱骂,说他慵懒而无用。母亲文七妹倒是温良贤淑、宽厚随和、乐善好施、对主席从小就十分疼爱和呵护。从体格、长相上,主席很像他的母亲,都是大大的眼睛,开朗的笑容,举手投足显得大气慷慨和富有浪漫色彩。时常,他和母亲联合起来对付吝啬偏执的父亲。
在主席十二、三岁时,毛家的日子己过的相当富足了,可贪婪的父亲并不满足,他想让作为长子的三伢子去学徒或经商,以便日后子承父业光宗耀祖,这与主席的愿望大相径庭。他通过读一本描写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威胁的小册子,其中对开头一句:“鸣呼!中国其将亡矣!”触及很大,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沮丧,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本呼吁改革和技术改良的书——《盛世危言》,给他介绍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他深信为了中国,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和猎取更多的知识。他已不再向父亲妥协,要用自己的行动向父亲根深蒂固的“父母在不游远”的传统戒律挑战。这种独立不羁的品质,使他作出了决定一生命运的第一个重大抉择。
在他16岁那年初秋的一个黎明的早晨,主席挑着随身携带的衣物和书籍离开了韶山。临走时,他给家里留下一张纸条,上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从主席后来颇具戏剧性的人生经历看,它具有超乎寻常的绝对的自信。美国作家斯诺在1936年采访他时写道:“在这个人的身上,你会觉得有一种天赋的力量,一种强大的自然活力。”
主席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直至领导革命成功,都基于他少年时代的好学和家庭生活的磨炼;基于他始终不渝的信仰;基于他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气吞山河的胆略,注定他成为泱泱大国的领袖,天之骄子,一代伟人……
晚上21时20分,我们乘坐125/3次旅游专列缓缓离开了长沙,北上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