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248期 >2023-06-23编印

龙舟竞渡闹端午
刊发日期:2023-06-23 阅读次数: 作者:黑龙江 李艳霞  语音阅读:

提起端午节,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当抚卷追思,眼前会闪动着屈原的身影。

在战国时代,楚秦争霸,诗人屈原虽然深受楚怀王器重,可其主张遭到奸臣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被楚怀王冷落的屈原极度忧郁悲愤,奋笔写出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当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于秦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汨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方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逢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都要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的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此来纪念。后来,赛龙舟竞渡成了端午的主要习俗之一。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 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到了唐代,“龙舟竞渡”的习俗被传承下来,并且流传甚广。唐代中期著名大将张建封在午日观竞渡时,还即兴作了一首诗《 竞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

诗作充分展现了,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恐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岂不知原来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天空中翻飞,喧闹的锣鼓敲响,清清的水流的场面。古往今来,屈原的诗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端午时节,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抒发诗人观竞渡后的感慨之情,由竞渡者的争先恐后联想到爱国志士的那种“家国情怀”。

到了明代,端午赛龙舟竞渡的习俗仍然如火如荼,明代诗人边贡,在端午观竞渡时,触景生情,挥笔写下《午日观竞渡》的诗篇: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该诗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端午时节淡淡的愁绪,以此寄托对屈原先生的无限缅怀之情。

跨越历史的长河,穿越时空的隧道,“端午竞渡”之习源远流长。这个习俗在各地人们又赋予了不同的寓意。“竞渡”从传统文化习俗已演变成一种娱乐游戏。游戏曾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和英国等。于 1980 年“龙舟竞渡”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 并且每年举办“屈原杯”龙舟赛活动。

又是一年端午至,端阳节不仅是纪念爱国者屈原的节日,它又代表着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代表着匠心独运的精神。一片碧叶、一根绳子、一缕清香,蕴含巧思和心意,浓浓粽香、暖暖温情,“粽”有一种情怀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