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阳西下时分,我坐在翁根毛都的沙山上,迟迟不肯离开。
退休后,每每闲来无事,我就去旅游。是的,旅游不是更好的存在,而是另类的存在;它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相反,为了激活现实。它是一个心灵,寻觅肉体且找到词语。
跑的地方多了,“除却巫山不是云”,我对景区、景点的期望值自然就高了。
到翁根毛都,我觉得没有白来。
蒙语中,“翁根”意为高贵、圣洁,“毛都”意为大树、老树,翁根毛都意为不可侵犯的“神树”。尽管如此,我并不是依恋或者溢美这里的几株或突兀独立或三五成群的老树。虽然它们虬枝劲干、枝叶婆娑、迎风呢喃,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迷住我的,是这里的沙子!
去过罗布人村寨,我迷恋那里的沙子、湖水、天鹅、胡杨,以及罗布人那种恬淡、祥和的生活态度。见到翁根毛都的沙子、湖水、水鸟、榆树、杨树,以及那些徜徉沙漠、水边的牧人、羊、骆驼和马,我同样一醉不起。
翁根毛都沙漠景区总占地面积2500亩,2016年5月被开辟为旅游景点,2018年被评定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在我们赤峰市藏在深闺人未识。它位于巴林右旗大板镇翁根毛都嘎查境内,集沙漠、湖泊、草原、丘陵等自然景观于一身,颇具天然的风采和天籁的韵致。
景区入口,凸显蒙古族地域与文化特色。高大的栅栏碉楼上,矗立一高两低三枚九尾大纛形制的苏鲁定。苏鲁定为蒙语,亦译为“苏勒德”,意思是“矛”。苏鲁定分黑白两色,叫做“哈喇苏鲁定”和“查干苏鲁定”。“哈喇”和“查干”分别是“黑”和“白”的意思。此处是查干苏鲁定,缀以灿烂缤纷的旌旗和哈达,像汉字的“品”或者数学的符号“∴”。白色象征着和平和权威。给人一种亲昵、神奇的感觉。
今春,“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农谚在巴林草原不再奏效。日历进入7月,依旧赤日炎炎,碧空如洗;许多往年野花灼灼的草原,枯黄的草色无法返青,骄阳下的土地裸露着斑驳的叹息;目力所及,恍若暮秋依然固守的阵地,满目疮痍。去翁根毛都那天,是农历五月十九,欣逢霏霏细雨,草原漫漶着喜人的雨声。下午,骤雨初歇,沙岭,沙湖,沐浴金色阳光,赏心悦目。我却无视身边的湖水,花草,小船,亭榭和栈道,连一只遇到游人而不惊从容游进菖蒲丛如同绅士的野生黑水鸭也视而不见,像奔跑的火光在追逐风儿,跑进那一大片沙子的怀抱。
沙子仿佛无垠的宣纸,内中画有或月牙或圆月一样一汪一汪的水泽。水泽有“M湖”“日月湖”等奇妙图形,好似沙海里一圈一圈画龙点睛的涟漪,隔三差五就要在沙丘间呈现一泓。水泽边缘,画有绿树,水草和水色;连亘的沙坡阔大,一行行游人的足印,一窝窝马、牛、羊群、骆驼的蹄印,如同寥寥几笔的风俗画,让人仿佛看到了牧人洁白的毡房,古老的勒勒车,袅袅的炊烟和香甜的奶皮子。此时,一位羊倌挥动牧羊铲走来,身后,是上百只羊群。羊群橐橐走过沙滩,就像一朵朵移动的棉花,抑或从天际而来的白云。羊倌对我说,幸亏翁根毛都有独特的小气候,沙丘周边都是绿色植被,丰茂草木,才保住了牲畜膘情。
翁根毛都沙地毗邻查干沐沦河,形成很多天然湖泊。湖泊滋养沙漠,附丽着沙蒿、沙柳、山榆树、山杨树等众多树种……
我情系沙子,向往沙子盛情、炽热的抚慰。因为,十年前我在响沙湾的沙子中裸脚奔跑,尽管沙子烫得人要蹦起来,还是坚持走出沙地。那是我第一次赤脚走过滚烫的沙子,那种热,是对身心的荡涤与疗养,可以洗去一身的劳顿甚至病痛!在罗布人村寨亦然,我毅然赤足走进鏊子般的沙漠,尽管灼热,却是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礼。
雨后的翁根毛都沙地没有想象那么炽热。我不由怏然。然而,白云峰禅师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于是,欣然接受一位在设有迷宫区域卖票的大嫂的建议,将鞋袜扔在沙山下,高挽裤脚,奔向沙山。极目眺望,沙山连着沙山,沙湖挽着沙湖,山水相偎,湖光山色,加之高天流云,群鸟啁啾,牛羊觅食,绿地静谧,宛如聆听一阕悠扬的山水牧歌,如痴如醉。
伫立沙脊,那面是陡峭的沙坡。下面,一泓沙湖碧波荡漾,游弋无数的水鸟。鸟鸣高亢、悠扬,因为无法靠近,哪怕我们走进水里,它们也捉迷藏一样与人类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让我们猜谜。有人说那是鸳鸯,有人说是水鸭子,也有人说是鸿雁或者灰鹤。无奈,我们上岸,背对着它们,在沙山拍摄无数照片,返回。
沙子是天然的掸子,可以拂去一身的征尘与疲惫。光脚走过沙子,算是聊以自慰。
沙漠娱乐项目有很多,什么骑马乘驼、滑沙冲沙、沙滩摩托小火车乃至沙湖划船,但因为在沙子上流连,错过了。
走下沙山,暮色弥漫,有社团和个人在湖畔生起篝火,载歌载舞。我好奇,以为是祭祀神树的活动。史载,祭祀日这天,牧民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听从“达木拉”(组织者)调遣,进行祭祀。人们先将串系在绳索上的彩色布条或五颜六色的单个布条系在选好的一株最大最茂盛的树上。继而,设祭台,奉上羊肉、奶食、酒等供品,围绕大树奠酒祭拜。此时,喇嘛诵经,祭祀的官吏、王公贵族,也要一同跪拜。之后,举行摔跤、赛马、射箭等那达慕赛事。
景区负责人介绍,对古老树木的祭祀日是每年阴历七月三日,它是巴林右旗蒙古民族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整个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关爱和与大自然融洽共存的美好愿望,已延续二百余年。2009年12月,《翁根毛都祭祀》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入夜,倾听斯日古楞先生的一曲蒙古族长调,哈斯先生的一曲《草原》,我们像饮下秾酽的酒浆,都醉了。
离开时,有人告之,湖里的鸟儿是鸿雁。近年,鸿雁迷恋这里,呼朋引伴,安家落户,今年孵育的十几只雏雁,已在水中嬉戏;而且,每年十月初,总有几百只天鹅飞临,盘桓一月之久,乃去。
闲云已随清风去,野鹤展翅纸上飞。此刻,墨绘的草原沙漠,笔间的水鸟水泽,再度从内心的砚台游到宣纸上。
步入清凉境,则生欢喜心,来翁根毛都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