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2总第288期 >2024-04-12编印

经棚镇 厚植文明沃土 让模范从独秀到繁花
刊发日期:2024-04-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通讯员 王雯静)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文明的雨露,滋润社会。近年来,经棚镇涌现出一批批模范典型和身边榜样,他们聚沙成塔、聚光成炬,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氛围,在群众中兴起了崇尚模范、关爱模范、争当模范的时代风尚。

诠释主流价值 汇聚强大动能。“一件事情要么不做,做的话就要坚持到底。”生活在经棚镇白土井子村的治沙人方海东,亲历了浑善达克沙地从漫天黄沙到点点新绿的跨越式变化,短短两年时间,他们完成了1.5万亩樟子松、2万亩大果沙棘种植,这些树木不仅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的生态树,今后更是白土井子村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黄金树,“绿进沙退”正在经棚镇白土井子村一点点的变成现实。

时代进步需要道德风尚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好人力量推动,伟大事业更离不开精神源泉的丰盈滋养。重要的时间节点,关键的奋斗坐标。在火热的治沙一线,像方海东这样的治沙好人群体正以榜样的担当作为、勇于开拓的精神,激励经棚人民以“再造一个新绿洲”的闯劲、干劲、拼劲,向着新的目标再出发,为全民参与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提供坚强精神支撑和丰沛的道德源泉。

崇尚见贤思齐 点亮文明星火。“这样的活动很好,我就是路过看看,真是很受启发。”“我们都听得明白,尤其是老刘的分享让人很有感触。我就是经棚镇昌兴村的人,常常路过老刘整治的路段,他真是个好人,我们都要向他学习……”大家口中的老刘,是经棚镇昌兴村赤峰好人刘川文,他所在的昌兴村,是克旗远近闻名的“好人村”,这个仅有367户的自然村落,拥有1名“中国网事·感动内蒙古人物”、3户市级以上文明家庭、3名“赤峰好人”,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善行义举。

德不孤,必有邻。在经棚镇昌兴“好人村”的做法“走红”后,辖区各党支部争相开展先进典型事迹分享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打造品牌活动载体,形成“层层有好人、处处有好事”的生动局面。一批批身边好人、先进典型,正以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引领风气之先,不断激励群众自觉投入到精神文明创建中,让共建共治共享蔚然成风,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入新动能。

探索激励机制 焕发美好气象。“我平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清扫道路,调解婆媳矛盾,帮助处理一些突发情况,社区都帮我记到‘美德银行’存折积分里了,现在累计积分多达300多分,已经兑换过两次日用品,九次新鲜蔬菜了。”曾获得过赤峰市学雷锋标兵的王明占说。“参与社区日常治理的初心是想多做好事,献爱心,没想过要回报,现在社区用美德积分兑换物品,我觉得是对好人群体的激励和认可,让美德从无形变为看得见、有衡量、可实施。”他表示还要带动身边更多的朋友和亲人走向为社会做贡献道路上。

礼遇道德模范,弘扬好人精神。近年来,经棚镇高度重视各级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道德模范激励机制为抓手,实施了一系列学习宣传、礼遇帮扶和奖励举措,厚植崇尚道德沃土,营造全社会学习典型、崇尚模范、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

在如今经棚乡间的广袤土地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崇高品格,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在崇德向善的新风中,经棚镇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步伐愈加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