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克什克腾旗和北方很多地区一样,旧时女子出嫁,娘家有小男孩为出嫁女子“押轿”或“押车”的习俗。
那时出嫁女要坐轿到男方家中,那押轿的男童,一般要选四五岁的小男孩,不仅要长得好看,还要机灵,从新郎来到新娘家接新娘时,蒙着红盖头的新娘便被人搀扶着进入迎新的轿子中,而押轿的小男孩便陪坐在新娘身边,一路吹吹打打,新郎披红骑在马上,非常热闹,当轿子到了新郎家,出嫁的新娘被新郎家的两位女宾接出花轿时,完成了角色转换,这时押轿的小男孩就完成了使命,高兴地拿到用手绢包的“红包”,这时由出嫁女娘家送亲的女宾接去,成为送亲队伍中的重要一员。
解放后,新中国不时兴“押轿”了,有条件的用马车迎接新娘,一般仍是选用一名男童押车到男方家,待遇是同样的,可以拿到几毛钱的“红包”和几块糖果。
听押过轿的小孩后来回忆说,“押轿”的活既高兴又辛苦,坐轿是个高兴的事,可有的轿夫在路上故意恶作剧,使劲摇晃轿子,轿子非常颠,坐在轿子里担惊受怕。
迎亲的花车都是马拉的篷车。前面放一个帘子,踩着凳子,新娘和押车小男孩上车,一路欢欢喜喜,围着许多迎送新人的双方亲朋。
我原来一直以为是“压轿”或“压车”,“押”与“压”皆读“nia”,用“押”字更贴切一些,也更合乎这一婚俗礼仪的内涵,各地方言不同,用字也不相尽。
在老家旧婚俗中,还有“占炕”一说,“占炕”的角色依然是要选一位精明俊朗的小男孩,聚亲那天,在新娘子临进门之前,这位聪明伶俐的小男孩必须老早就坐在新房的炕上,这也称“押炕头”,事前大人要把小男孩“调教”一番,让他学会“赖炕”,即女方家的女宾要给“红包”,不给足“红包”小男孩就躺在炕上不下来,怎么哄也不下炕,这叫小男孩智斗女宾,惹得双方亲人哈哈大笑,这也表示喜庆的象征,盼望新娘也早日生一位聪明伶俐的可爱小男孩。这毕竟是旧时代人们“生子为贵”的生育观,现在的婚礼现场,选两位男女小朋友向新郎新娘献花,也是索要“红包”后,说些早生贵子的祝福话。
时下,新婚大多用排成长龙的轿车去接新娘,在大饭店婚礼厅举行仪式,非常讲究排场,也出现了个别地区抬花轿迎亲的场面。
比起五六十年代,新婚时用自行车或毛驴车接亲,散发点喜糖喜烟,新人双双向毛主席像三鞠躬,双方家长吃顿简单便饭,新人喜结良缘,这革命化的婚礼,虽然简单,也能白头偕老。
回味家乡旧时代婚俗趣闻,只能留在人们深深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