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的果树又开花了,记得这是换房后的第九个花期。
当初买下这个二手房,相中的就是这前窗后窗的风景。五月节刚过,前窗围墙外的沙果树斜枝横溢如盆景般散落着细碎的花儿,123苹果树则抱团向上,纽扣般的花骨朵钉满脆嫩的枝条。后窗院内三棵柳树像祖孙三代,鹅黄浅绿的柳苞小心翼翼地伸展着叶片。与其说相中了楼房的格局,倒不如说看中了这窗前的风景。前果树后柳树,典型的农家居住式样,如此风水在钢筋水泥构成的小城里很难寻觅。
人生的主题主线往往由职业来决定。作为一名电视记者,通过摄像机的寻像器、照相机的取景框遴选看到的风物就成了一种职业养成,因此,这前窗后窗自然就成了视觉中的取景框。取景框从美丽出发,悦人悦己,使工作和生活多姿多彩。
26年的电视记者生涯,走遍了克什克腾旗两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村落,见人、见事、见风景,与农牧民学种田养畜,与林草人学植树种草……作为当地发展的见证者,识见也在博与杂中日渐丰盈。自己曾形象地比喻这一识见:“样样通,样样稀松。”“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记者是一个上天眷顾的职业,不懂就问,现学现卖,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取景框里的挑挑拣拣,既增长了阅历,又丰满了人生。
窗前的果树是一家公司的,九年花期、九年结实,虽然没吃到一个果子,但已是心中所属。后窗的柳树是小区的绿化树,归物业管理,虽没浇过一次水施过一次肥,却是抬头可见的风景。由此想到十年前的一次采访:克什克腾旗南屏京畿、北连草原,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是北京的沙源,滦河支流吐力根河又是天津的水源。天津的城市生活报《假日一百天》组织读者捐款在两大沙地交界处栽植樟子松和柠条,当时采访时就想,这花钱栽树的人可能一生也不能亲临现场看一看树,或者当捐款的那一刻起,钱与树已脱离个体,成为共享,但这不影响捐款人的初衷,因为见到清清的海河水,就会联想到水源地的绿树和蓝天。如今,十几年的光景,几百亩樟子松、柠条已郁闭成林,随着林木的长大,捐款植树的天津人幸福感也在一天天长大。植绿与看绿,表面看各不相干,现实中却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选择归属自然,就是选择共同拥有。
随便走出去看看,物与人的故事在取景框里触手可及、随机可遇。
在碧绿无边的草原上拍摄,总讨厌那横七竖八的网围栏或无处不在的高低压线杆,摄影师避实就虚,把线杆作为主题,虚化了草原,线杆就成了一队威武雄壮的士兵从草原深处而来,而那纵横交错的网围栏用无人机俯拍,就成了有序的格田。人选择了适应环境,美自然钟情对心性、对脾气的人。
心中大世界,镜头小切口,是喜欢手机微距拍摄者的基本遵循。微信圈中爆款的花草树木、美食美颜,每一帧画面都浸含着个性化的追寻。摒弃芜杂肆意渲染美,取景框的功能在微距拍摄者手中被挥发的淋漓尽致。
动物的取景框依靠眼睛,植物的取景框依靠成长的节律。烈士陵园旁有两排挺拔的杨树,成长的疤节有序无序排列,像一双双眼睛,它的取景框一定仰望烈士的英魂,拍摄出一个个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故事。
看到的、遇到的,不一定是你选择的。人每天从家里出发,是自动带着取景框的,转个圈,再回到家中,收获满行囊的故事,这些取舍一定把怨恨、焦虑等负面情绪框在取景框外。向着阳光取舍,心里一定充满阳光。
工作中的不如意,生活中的不顺心,在取景框里那都不是事。一位三、五年见一次面的老友打趣:每次见到你都如初见时一样年轻,一定与天天躲在镜头后选美景、看美女有关。言语中虽然有戏谑、艳羡等复杂成分,听来却无比舒坦。美的事物与良好的心态相辅相成,欣赏美的过程就是一次快乐、健康的幸福之旅。
“与老婆硬杠,日子别过了;与领导硬杠,工作别干了;与朋友硬杠,交情就断了。”一位老友的话谆谆在耳。家庭、事业、社会是人生的协奏曲,而机遇和挑战就蕴含在无休止的选择和被选择过程中,择偶、择业、择友凡此种种,像父母、同事、领导等一些无法选择的,也要学会适应。
听对门老太太讲,前窗的果树要更新,后窗的柳树老旧小区改造也正在重新布局。无论取景框里的景物如何变换,在选择的实践中顺应自然,美就会绵延不绝、渐次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