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润的脸庞始终带着微笑,齐耳的短发,朴素的衣着,说话轻柔而明快,这个人就是张宝静,她的全身透示出一种热情而执着、纯朴而干练的气质。但就是这样一位知性的女教师二十五年如一日生活在一群特教孩子的世界里,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她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谱写出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如同一束永不磨灭的烛光,照亮了这些特殊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1999年,毕业于内蒙古幼儿师范特教专业的张宝静回到家乡克旗。在旗教育局的支持下创建了克旗第一个培智班,当时教室设在回民小学闲置多年的一间库房里,条件极为简陋,没有桌椅、没有暖气、没有课本、甚至没有学生,但张宝静丝毫没有退缩,她亲自动手清理卫生,找来桌椅,生上炉子,买回教科书,连日来的奔波劳累让她全身如同散了架子一般疼痛。然而,这还不是最艰难的。
招生工作才是最大的难题。她骑着自行车每天清晨出发,傍晚才回,在六个居委会挨家挨户走访,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跑了半个多月只领回了4个七八岁的学生。王伟伟(化名),一天到晚只知道堆石块、堆煤球,问他住在哪里,他却用手比划着说:“啪啪”。王晓鹏(化名),大小便失禁,全身脏兮兮,臭烘烘。王辉(化名),蓬头垢面,整天满街跑寻找垃圾吃,别人丢弃的食物他捡起就吃,见到饮料瓶总要拿起吸几口。李蒙(化名),脑瘫,走路歪歪斜斜,大小便常常弄到裤子里,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叫啥。
10月1日,培智班正式开课了,张宝静除了上好7门课程外,还要给学生洗脸,洗衣服,有的还要擦屁股,擦洗身体,换裤子,同时还要规范他们的生活行为。每天她总是最早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的教师。经过她的严格要求、耐心引导和精心照顾,一学期下来,这几个学生基本掌握了校规校纪,知道上课铃响自己回教室,上课知道起立、问好,能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讲,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很快培智班学生增到了14人,教学活动也走向了正规。
从事特教工作的这些年来,张宝静深深地感悟到,要干好特殊教育,首先必须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她凭着女性特有的慈爱,对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倾尽心力。轻度智力落后的王辉(化名),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每天走街串巷收废品维持生计,家里没有人照顾他,孩子常常饥一顿饱一顿。为了能改掉他的不良习惯,张宝静把他接到自己家住,耐心地教他刷牙、洗脸、洗脚、叠被、整理衣物等,并给他讲解捡食垃圾的危害,编故事教育他说:“一位农民买了半瓶农药,不小心弄丢了,被一个孩子捡到了,当饮料喝了,喝了不久就药死了,一个小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孩子的父母非常伤心。”经过教育他改掉了捡食垃圾的坏毛病。张老师还每周亲自给他洗一次澡,让他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一年下来人们都说他变了一个人似的。讲卫生了,也懂礼貌了,学习进步也很快。一次王辉的父亲收垃圾在街上遇到张老师,激动地说:“我的孩子能变得这么好,全靠您了,你就是孩子的再造父母啊。”
从普班转过来的张洪明(化名)是轻度智力落后兼肢体残疾,由于长期受歧视,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学习成绩也差强人意,同学们在一起玩,他总是躲在一边。为了帮他树立自信心,张宝静先让他在课堂里找到自信,发现他朗读好就让他带领大家朗读;发现他作文写得好就在班级展示他的作文;发现他关心同学,有组织能力,就让他当班长。一段时间后,他果然令人刮目相看,顺利考上了初中的普班。
培智班就像张宝静的孩子,从创建到现在二十五年里,倾注了她无数的心血,也正因如此,她对家庭和孩子亏欠得太多。2001年她生完孩子仅30天,就匆匆回学校上班了。每当她踏着暮色匆匆回家时,远远地就听见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声,看见保姆抱着嗷嗷待哺的儿子站在大门口翘首以盼。爱的天平上,一边是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另一边是离不开她的学生,实在难以抉择。最后,她还是狠下了心,给仅有六个月大的儿子断了乳,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时孩子小,丈夫在牧区教学,保姆照顾不周全,孩子落下小肠疝气的毛病,这让她一直心怀愧疚。
“你选择了,你就要承受。”这句话道出了张宝静的坚毅。在2002年,培智班和回小一起合到了经棚民族实验小学,在重大压力下,张宝静的搭档改普教了。整个培智班十多个孩子就剩张宝静一位教师上课,她从早教到晚,没有一点休息时间。学校给配了几次老师,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跑了,当她第三次向学校申请要人时,学校主任干脆劝她撤掉培智班,让她也教普教算了。而此时,张宝静的公公也为他联系好了一个待遇好、工作轻松的事业单位,而她都一口回绝了,因为她放不下这些有残疾的孩子,她要让他们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她说:“残疾孩子更需要老师,更需要关爱。”
就这样,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张宝静紧咬牙关坚持下来,如今特教渐渐被大家认可,2012年,特教班发展到3个班,学生24名,教师10人。2012年克旗投资建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9月投入使用,特教之路更加光明。2014年,成立了克什克腾旗特殊教育学校。到目前,学校在籍学生91人,9个教学班,克旗特殊教育学校正在稳步发展,她见证了克旗特教由班到校的发展历程,也尽了她的一份力,尽她所能在她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虽然实习时接触过这类孩子,但是要从头带一个班,要比想象中难,即使把步子放得足够小,多循环,但有的孩子还是接受不了,让他们遵循一刀切,一个进度,是绝不可能。根据实际,张宝静依照他们的智力程度,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她以各种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学。鉴于孩子们记忆慢,遗忘快等认知特点采取多指导、多练习、反复学习的策略。比如:一个字母“a”要抓手写上几十遍,同时尽量把抽象的字词和真实的实物联系在一起,这样他们不但理解了意思,而且记忆深刻。比如:讲同音异体字:“做”,“坐”时,她先讲这两个字的意思,然后讲他们不同的用法。我又在黑板上写了两句话:“妈妈给我做饭”和“坐飞机去北京”,然后用动作表现出来,把同学们逗得哈哈大笑,学习效果很好。在体育课上教孩子们学了动物模仿操,还进行队形队列的训练,根据孩子特点编了一套班操,叫“易拉罐操”。每节课都因生施教,针对每个孩子写一体化教案。
她不仅上好自己所任的科目,还督促其他老师上好每节课。经常和其他老师探讨教学经验。以爱心、耐心、责任心、慈母心、信心来要求自己和其他老师。她外出学习,认真领会上级精神,并认真记录,及时反馈给其他教师,努力提高自身及其他教师的业务水平、思想觉悟。
她从教25年来,感悟最深的是:“不管做什么事,贵在坚持”。在2006年6月,学校全体领导和部分老师听了她的课,她设计课时,分低段和高段,低段让学生学会两个生字,包括音、形、意、并能应用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高段的讲第十二册《小燕子飞回来了》这一课,问答式教学过程,师生配合得特别好,在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时,学生读得不比普通班差,在拓展练习时,学生熟练地展示了用音序和部首两种查字法查字,同学们的识字量也超出了听课老师的想象,学生的表现让老师们大吃一惊,教导主任说:“这些孩子完全能上普通班。”
与此同时,张宝静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来训练孩子,如:让某个同学倒垃圾,她在后面偷偷地跟着;让某同学去办公室取东西,让同办公室的老师观察指导;教部分同学踢毽子、打沙包、跳皮筋、骑自行车等。被她“拿捏”的小跃跃,被她关爱的小欣欣……这样感人的教育故事举不胜举。看孩子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她都很激动,与他们拥抱、亲吻。实践中他们收获了快乐,同时也增进了师生感情。
张宝静从小就酷爱学习、读书、写作。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读书写作。在读初中时,她写的诗《母亲》就在刊物上发表了;从教生涯中有多篇教育案例、论文、教学设计发表获奖;她主持国家级课题,负责大部分资料的书写及全部资料的整理工作,此课题顺利结题并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她写的纪实文章在“弘扬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征文活动中获得市级三等奖;她写的教育故事入选《不一样的教育》一书,此书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历年来,多次参加教育系统市级经验交流、专题讲座,一直是自己撰写交流材料;她自己撰写市级名教师、自治区级助残先进个人、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级“园丁奖”等先进材料,并多次为同事朋友撰写先进材料;她长期负责本单位校报“学生写作作品版面”的审核工作。她还表示,将来要把从教的经验体会都要记录下来。
韶光易逝,一晃二十五年过去了。在这二十五载里,她始终坚持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去为孩子们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她始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强残疾孩子的品德教育,力求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正常心理的孩子,为以后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打下基础。
二十五年来,张宝静把一个又一个班的残疾学生从一年级带到初中毕业。张宝静精心呵护成长的学生离开了她,她感到依恋、欣慰,虽然付出了太多,但她无怨无悔。二十五载岁月,张宝静燃烧自己,用心灵之光为特校残疾学生照亮生命的征程,用青春的绿叶,为她们撑起一片生活的晴空。只因这二十五年的特校生活,她真正明白了一名特校教师的内涵与价值,所以她决意沿着自己选择的路执着地走下去。
二十五度春秋,张宝静要比普通教师付出十倍的努力,在孩子那残缺的世界里焕发出艳丽之光。克什克腾旗优秀教师、赤峰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国家级园丁奖……这一项项荣誉,就是张宝静二十五年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如今,张宝静的学生,有的顺利进入普通中学,有的考入赤峰市特校,而大部分顺利就业。
一个平凡的灵魂究竟能行多远?为了爱的春天永不凋零,张宝静愿走到生命的最绚烂、最璀璨处!她的光芒永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