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307期 >2024-08-23编印

拉洋片与耍猴
刊发日期:2024-08-23 阅读次数: 作者:马守喜  语音阅读:

在五十年代初期,克什克腾旗经棚镇有一个灯棚底,这里是当时小镇最繁华的集市,而在这里有拉洋片,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拉洋片,现在的许多中青年人都比较陌生,其实现在想起来,那是流传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间艺术,那时家乡很少看到电影,而看拉洋片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每当演出时,许多小朋友排着队等着观看,看一次收二分钱。

那时人们也习惯叫它西洋镜(西洋景),它是用一木制类的橱柜制作的大画箱子,分上下两层,下层的正前面箱子上刻有几个大圆孔。孔中嵌着放大镜。箱内装有许多张风景名胜、民间传说故事等题材的图画,特别是大上海的风景和北京的风景,让生活在山沟沟里的小朋友大开眼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美好,因为箱内用灯照亮,通过放大镜观看箱内的故事画面,格外清晰,仿佛进入了一个魔幻世界,犹如身临其境,一条长板凳上坐着四五个小朋友,可对着圆孔同时往里看。

那时的拉洋片内容很丰富,除了各地风景外,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七仙女下凡》《武松打虎》《白蛇传》等,好看极了,装片子的人技法非常熟练,一人在一边推动底层的一张画片,接着就从上层掉下新的一张,拉洋片的人都是说唱高手,不仅动作熟练,而且会敲锣打鼓并奏,一边操作,一边演唱,先介绍画面内容,语言通俗易懂,又能编出许多和内容相符的唱词,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让你边看内容又能享受美妙的曲调。

那时交通不便,从林西到经棚坐马车要走二天的路程,真不知道这几位拉洋片的江湖艺人是怎么搭班子,拉着道具历经风雨怎么走到这塞外小城经棚的?据说这些艺人大多是河南人,他们还配合另一伙“耍猴”的艺人一起来到这里,每逢年节或集日,灯棚底是热闹非凡,耍猴的、拉洋片的、各种卖小吃及修理家具的人都各显神通,真像经棚街上的一幅“清明上河图”,人山人海,让人感到灯棚底真是魅力无穷。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拉洋片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了,不仅有《水泊梁山》《岳飞传》等,还制作了《百万雄师过大江》《新儿女英雄传》《跨过鸭绿江》等,画面更精致,内容更丰富,说话口齿清晰,唱词也简单易懂,声情并茂,如今回忆起来,仍令人难忘。

和拉洋片的民间艺人一样,当时“耍猴”的艺人每年都到经棚小镇住上个把月,每天锣声一响,“耍猴人”便领着几只乖巧灵活的小猴登场,开始表演了,先是翻跟头,过刀山,接着是钻火圈,爬天杆,一个动作接着一个,表演完毕,小猴端着一个小竹盘子开始向观众收钱,甚是可爱,人们将几分钱扔进小盘中,小猴交给主人。

那时民间艺人真不容易,从河南领着几只小猴到处表演,每天也挣不多少钱,住在简陋的大车店里,吃的也非常简单,再看那几只小猴,表演稍有疏漏,还要挨主人鞭子抽,那年月,艺人们虽然给人带来许多欢乐,但背后付出的辛酸有谁人可知。一般说来,往昔的记忆模模糊糊,朦朦胧胧,而我想起小时候看拉洋片和“耍猴”之事的情景却清晰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