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4总第331期 >2025-02-21编印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刊发日期:2025-02-21 阅读次数: 作者:向再春  语音阅读:

去年腊月,乡下的亲戚送来了一些粘豆包儿,我一下子记起了家乡的味道。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片丘陵地带。这里最主要的农作物是谷子、玉米和小麦,此外还种植荞麦、莜麦、黍子、高粱,以及豆类作物。最常见的食物是小米饭、玉米饼。偶尔熬一锅儿大黄米粥,或者烙几张年糕饼,改善一下单调的生活,那就是难得的美味了。腊月里,要熬腊八粥,撒年糕,蒸粘豆包,这些用大黄米制作的食品,都是家乡的美味,至今难忘。

碾出大黄米的粮食就是黍子,在黄土高原地区,也叫做糜子。黍子生长在北方,耐干旱,一年生栽培作物,经过加工,可做成多种美味营养的食品。

黍子养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淳朴的乡人拿出鸡肉和黍米做成美食招待客人,那就是最高规格了。

黍子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含量高于小麦和稻子。比起小黄米,大黄米颗粒大而饱满,色泽金黄,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儿。用它做出来的食物,口感粘糯,很有营养,属于细粮。黍子的产量比谷子要低,并不是主要作物,村里种植不多。秋收之后,每户人家也分不了多少,就觉得特别珍贵。

记忆最深的,是那时候母亲做的黄米粥。因为黍米较少,还要在里面掺杂煮好的菜豆。灶下小火慢煮,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气泡,满屋都是黄米香味儿。金黄的米粥,被豆汤染成紫红色,黏黏糊糊的,特别软糯香甜!

年糕饼子,是用大黄米面粉做成的。把发好的黄米面团擀成薄饼,放在油锅里烙,焦黄的饼子在锅里发出滋啦滋啦的响声。一会儿,一张张油汪汪的金黄的年糕饼子就出锅了。这东西要趁热吃,又黏又香,味美至极。

最难做的是年糕。年糕这名字很吉祥,是过年才吃的食品,寓意人们的生活水平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样。制做这种传统美食的过程,叫做撒年糕。在大笸箩里把黄米面用水拌好,尽量拌得松散均匀。水多了会做成夹生饭;水少了会影响粘度。这个湿度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掌握得恰到好处。把锅烧开,锅里的箅子上铺了一层菜叶,防止面粉顺着缝隙漏下去。往箅子上撒面粉的时候,要一层一层均匀地把拌好的面粉撒上去。撒上一层,盖上龙头蒸一会儿,等到蒸汽透过蒸笼均匀地透出,这一层就差不多熟了。龙头是用狼针草编成的锅盖,很厚实,圆锥形的尖顶高高隆起,像个大笼屉,能保证锅里的蒸汽有较高的温度。锅上热气腾腾,白色的蒸汽像烟雾一样,顺着门口呼呼地飘出去。估计差不多的时候,揭开龙头再撒上一层面粉,再蒸一会儿。就这样一层一层地撒,一层一层地蒸。最后才能蒸出紧密厚实的一锅年糕来。如果一次撒得太多,那下面蒸汽被堵塞,透不上来,里边就是夹生的,很难蒸熟了。

撒出来的年糕凉透了也会变硬,切成一片一片的,冷冻起来。吃的时候,放在锅箅子上熥热,又变得黏软香糯,如果再蘸上用麦芽熬制成的糖稀,那就是我们最喜欢的美食了。这样的美食,只有在腊月里,才会费时费力地做一些,因此带着浓浓的年味儿。

粘豆包做法相对简单,用发好的黄米面做皮儿,里面包上豆沙馅儿,放在锅里蒸好就行了。黏黏的略带酸味儿的皮儿,配上里面甜津津的豆馅儿,那就更加好吃。

夏天,我们结伴去摘地瓜,采野果,最难忘的是在黍子地里打乌麦。六月六,看谷秀。六月以后,正是庄稼秀穗儿的时候。小村外的山根下,是一条一条的庄稼地。有几条碧绿的黍子地里,齐腰深的黍子长得行列整齐,纷披的叶子随风摇摆,万头攒动,发出刷啦刷啦的响声,一派彼黍离离的景象。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农人们弯着腰在田间劳动,下工回来,在田间小路上遇到一起,还要停下来谈论一些庄稼长势的事情。黍子要秀穗儿了,每一株绿苗的上面都顶着一个鼓起肚子的苞蕾,那里边是一个含苞待放的谷穗儿。那苞蕾中间一个鼓肚子,下边细,顶端尖,像一支修长的绿色毛笔。用不了几天,里边的谷穗儿就会脱颖而出。但是这种作物一般会有病虫害,感染黑穗病。这样的株苗就不能秀穗儿了,它鼓鼓的肚子里,包裹的是一个乌麦!我们在地里顺着垄沟儿来回穿梭,寻找着这个东西。凭借丰富的经验,总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乌麦,哪个不是。不一会儿,每人就都打了一大把,一边玩耍一边吃起来。剥开绿绿的外皮,里面露出一个白色修长的乌麦穗来。有的乌麦里面已经变成黑色,那是快要成熟的了。这东西口感细腻,绵软香甜,味道鲜美。吃得我们满嘴黢黑,连牙齿也是黑色的了。打乌麦也是黍子留在我们记忆中的美好回忆。乌麦是农业病害,会造成粮食减产,那时候却成了我们喜欢的美味。现在,乌米在网上也能买到,成了网红食品。

人生就是这样,那个曾是令人羞涩和急于逃离的地方,一旦转身离开,将对故乡的怀念也同时装进了行囊。斗转星移,还会不时翻拣出来回味。那时候的一切都成了过往,遗落在梦里的人和事,渐渐消散在四季风中。也许,真正让我们不能忘怀的,是再也回不去的那些童年时光,梦萦魂牵,常在心上。脚步匆匆的我们,不断延伸着脚下的路,回眸遥望,却发现从来也没有走出那条故乡的烟火小巷。